●輻照是先進的食品保鮮技術,被五十多國廣泛用于食品加工。
●合格的輻照處理比使用化學防腐劑更少污染,營養價值更好。
據央視數據顯示,我國包括果蔬、調料、包裝食品等在內的輻照食品每年產量30萬噸以上,占據全球產量近三分之一,覆蓋了人們日常食用的谷物、土豆、大蒜、蘑菇等幾百種食品?梢哉f,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攝入過輻照食品。
不過,一提到輻照,很多人易望文生義,甚至直接就聯想到核輻射,擔心受污染。那么,這種技術為何會被用到食品的加工上?輻照食品的安全性有無保障?長期食用會不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影響?今天我們請輻照工作人員為您解答這些問題。
新聞回放:央視曝光輻照防腐潛規則
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近日關注輻照食品,指出我國包括果蔬、調料、包裝食品等在內的輻照食品每年產量30萬噸以上,占全球產量近1/3。
專家說法:談“輻”色變因不了解
“央視曝光的內容反映出輻照食品的核心問題,是公眾對輻照技術、輻照食品的不了解、易誤讀。” 廣東藥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王曉波教授指出,其實國內外對輻照技術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對其使用早有嚴格的法規標準,但這方面的知識普及卻相對落后,不少人對“輻照”望文生義、談“輻”色變,誤以為這種加工技術跟核輻射污染有關。
王曉波認為,在加強輻照技術科普的基礎上,通過多渠道讓消費者了解輻照食品安全性并保障其知情權,更有利于消除公眾疑慮,逐漸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接受。
公眾應分清楚,輻照食品的知識不普及,這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不應因此否定輻照加工的作用。”王曉波呼吁,各相關管理層面應盡快完善輻照食品的管理和監測體系。
輻照掃盲:輻照是先進保鮮技術 使用劑量有嚴格規定
輻照是目前先進的食品保鮮技術,利用安全劑量的鈷60產生的γ射線或電子束照射食品,達到防腐、消毒、殺菌的目的。已經被包括英美和我國等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廣泛用于各種食品加工中。我國對輻照技術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輻照劑量的單位是戈瑞,1公斤被輻照物質吸收1焦耳的能量為1戈瑞,輻照常用的單位為千戈瑞。國家規定的輻照劑量范圍,按不同的加工目的而定,大致分為三種:
1.防腐:一般劑量小于5個千戈瑞,可起到消除有害微生物、防食品腐變、延長后熟期的作用;
2.消毒:劑量達到5~10個千戈瑞之間,食品中檢測不出特定的無芽孢致病菌,如對土豆等一些作物能起到抑制發芽、延長保質期等作用;
3.殺菌:劑量達到10~50個千戈瑞之間,可殺滅食品中的絕大多數微生物,保留活性酶,在無污染的環境下可有更長的保存期。
其實近些年來,輻照食品早就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吃過,只是不知道而已。
王曉波說,從1984年起,我國經衛生部批準允許食用消費的輻照食品就有馬鈴薯、洋蔥、大蒜、花生、谷物、蘑菇、香腸等7種。發展到目前,國際食品法規委員會已批準輻照加工可用于7大類食品:谷類、豆類及其制品,干果果脯類、熟畜禽類,冷凍包裝禽、畜肉類,香辛料類,新鮮水果、蔬菜類及水產品類。我國已批準的輻照食品已覆蓋上述除水產品之外的另外6大類,基本覆蓋了人們日常食用的常見品種,共計有500多種已在全球各地上市,其中最常見的有谷土豆、大蒜、洋蔥、凍蝦和調味品等已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并在多個國家間貿易流通。
春日來襲,三月雨絲飛舞,正是細菌容易滋生的時節。輻照技術,作為先進的食品保鮮技術,被五十多國廣泛用于食品加工,可謂為您身邊的“反腐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