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化工是以采用輻射技術為主要加工手段,生產化工產品。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輻射化工成為繼傳統化學工程之后的一條全新的化工技術路線,是化工領域的一支新的產業分支。但目前,相對具有1.5萬億元規模的我國化工產業,輻射化工僅有極少份額,但輻射化工是傳統化工不可替代的工業項目。
2000年底,我國的輻射化工的產值已達到63億元,估計2007年底達90億元,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150億元。2007年底,我國已在運行的電子加速器生產線100套,在建加速器33臺,總的功率已達8258 kw。大于30萬居里r輻射裝置101座,其中超過100萬居里的31座。熱縮材料及制品、輻射交聯電線電纜是輻射化工的兩大主導產業,年產值上億元的企業有7家,其中有3家已經上市,目前,我國輻射化工產業以年均超過20%速度在增長。特別是2007年這一年,輻射化工戰線喜訊頻傳,沃爾核材繼中科英華、深圳長園上市以后,第三家上市,吉輻、宏商和深博改制成功,愛邦國產加速器出口……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讓我這個輻射化工鋪路“小石”興奮得夜不能寐。
輻射化工驕人的成績,主要因為國民經濟持續躍進的大環境下,市場需求旺盛,促進輻射化工高速發展;國家政府支持,國家發改委民用非動力核技術應用高技術產業化專項中,輻射化工類項目占30%,支持資金由幾十萬至上千萬;“中國同位素和輻射行業協會” 組織各種活動推動輻射化工發展。特別是輻射加工專業委員會,每年都召開專業研討會,如2006年11月在福建武夷山召開“全國輻射化工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研討會”,2007年8月在吉林市召開“首屆全國輻射加工行業青年創新論壇”會,2007年11月在寧波召開“全國電子輻照加速器技術發展與行業標準研討”會。這些研討會的召開,就是輻射化工發展的“催化劑”,加速輻射化工的發展;當然全國輻射化工的發展,必須靠企業發展,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他們創造了自己企業文化,帶領企業職工,在輻射化工發展的大道上,勇于探索、潛心鉆研,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他們是:周和平(沃爾)、呂曉義(惠程)、徐曉文(長園)、吳梅林(西普)、周云(紅商)、唐衛平(久遠)、李世宏(天邑)、陳德才(黃石輻照)、陳學斌(雙流熱縮)、王玉江(吉輻)、苗潤中(百格威)等,是他們這批人為輻射化工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水有源,樹有根。我國輻射化工源頭在哪里?在吉林市,吉林市輻射化學研究所——中國第一個輻射化學中試基地。1986年國家科委新技術局編輯的“同位素與輻射技術”是這樣評述的:“我國自1965年在吉林市建立第一個輻射化學中試基地后,生產了輻射交聯聚乙烯熱收縮膜和管,用于人造衛星、潛艇、通訊、電氣設備上等十幾個方面,性能可靠,為國家解決了重點任務的急需。”這里指的輻射化學中試基地,就是吉林市輻射化學研究所前身——吉林石井溝聯合化工廠輻射化學中試車間,代號65號車間。經與國家科委和省、市科協商,吉林市政府于1979年9月批準,將吉林市聯合化工廠輻射化學車間改為吉林市輻射化學研究所,此所主要研究方向定位于輻射化工工藝研究。
輻射化學中試基地建設,歷經滄桑,耗時20多年。自從1965國家科委和財政部聯合下達(65)科計張字1064號及(65)財綜曾字965號文批準,在吉林市石井溝聯合化工廠建“輻射化工中試車間”,與1965年10月動工,196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安裝上海先峰電機廠生產的2MeV,0.1毫安電子靜電加速器兩臺,自制配套的輻照電線、輻照聚乙烯膜和管的裝置,研制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小型的擴張裝置,保證國防軍工用輻射交聯聚乙烯熱收縮制品和輻射交聯聚乙烯電線的急需。
1973年開始二期工程建設,由一機部機械研究院機電研究所承擔中試基地3MeV,5—10毫大功率電子加速器研制,因十年動亂,一托10年之久,于1984年進廠安裝,能量降為1.5 MeV,束流1毫。就這臺加速器,為我們研究大口徑的輻射交聯熱收縮管還是出了力、立了功。
1984年中試基地進入第三期工程建設。
國家計劃委員會以計科字(84)777號文批復吉林市輻射化學研究所關于“輻射交聯新型熱收縮材料工業試驗項目”試驗,投資675萬。同意引進美國RDI3MeV,40毫安大功率電子加速器一臺,該項目于1988年經國家計委驗收合格,綜合評語是“該工業性試驗任務的完成,為我國的熱收縮材料產品工業化生產提供了依據。”
在輻射化學中試基地建設過程中,與其它科研單位協作完成許多科研任務。其中較重要的是:首先與長春應化所共同合作,我們生產的輻照交聯聚乙烯熱收縮管和膜,首先用于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用于沈陽松林機械廠研制的殲七和殲八的飛機上;用于我國潛艇上;用于葛洲壩電站過江電纜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字825部隊完成輻照交聯聚乙烯電線用于第一顆人造衛星上。
1981年與成都電纜廠合作,承擔研制了全塑通信電纜接續用大口徑輻射交聯聚乙烯熱縮套管,1982年2月通過鑒定,評語是:全塑通信電纜接續用輻射熱縮管主要性能和運行試驗基本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符合RS—81—01。O型技術條件。由成都電纜廠生產。為通訊電纜附件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1982年——1985與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水利電力部武漢高壓研究所共同承擔國家科委下達“六五”攻關項目,即“多相聚合物輻射交聯熱收縮材電纜附件的研制”,輻射化學研究所承擔材料成型、輻照工藝和擴張工藝及設備研制,于1985年10月在武漢通過省部級科研成果鑒定。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水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試基地又接受國家科委下達的“多相聚合物輻射交聯熱縮材料電纜附件”的新產品試制任務,經三年的艱苦奮戰,在武漢高壓研究所的幫助下,于1987年十月進行省級鑒定,開創我國輻射交聯電纜附件工業化的先河。獲國家科委火炬技術獎。
續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提供輻照聚乙烯交聯電線以后,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制耐溫等級為125℃、135℃輻照交聯聚乙烯阻燃電線、電纜,被國家科委火炬計劃辦公室于1992年列為推廣宣傳項目,用于北京人民商場、毛主席紀念堂、吉林市百貨大樓的改建上。
由于吉林輻射化學研究所引進大功率輻照電子加速器,為我國加速器研制單位和生產單位提供樣機,供他們參觀和全面的測繪,加速、促進了我國輻照大功率電子加速器生產和發展。
中國輻射化工的發展,與中國第一個輻射化學中試基地的貢獻與作用功不可沒。中試基地研制輻照裝置,輻照交聯聚乙烯連續擴張裝置,電纜附件異型件的成型、擴張工藝及裝置都具有自有知識產權資格,目前大多數輻射交聯熱縮材料生產企業還在使用著。中試基地是中國輻射交聯熱收縮制品和輻射交聯電線、電纜兩大主導輻射化工產業化之源頭——當之無愧。
附:
回顧中國第一個輻射化學中試基地在我國輻射化工發展的地位及作用時,不能忘記給予中試基地建設的倡議者和支持者們。
首先,不能忘記的是老專家錢寶功(應化)、張志誠(應化)和企業家張寶臣(聯合化工廠),是他們首先倡議要在吉林市建立輻射化學中試基地。錢寶功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輻射化學專家,他與張志誠先生是長春應化研究所輻射化學研究室的帶頭人,他們在60年代就考慮如何將他們的研究室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他們提議得到吉林石井溝聯合化工廠廠長張寶臣的響應,共同向國家提出建議,在吉林市石井溝聯合化工廠建立一個輻射化學中試車間。承擔長春應化所的科研研成果的中試任務,主要任務是:輻照交聯聚乙烯、輻照合成聚甲醛、輻照合成有機玻璃、輻照合成聚丙烯酰胺等項目。
不能忘記,李芳臣、李鳳鳴(吉林市科委)、潘秀苗(國家科委)、嚴一匡(乙級部)、趙文彥(中科院)、馬成厚(水電部)同志等這些上級機關工作者們,他們高瞻遠矚,給予中試基地建設以熱情支持;出點子、搞策劃、請專家論證,終于使輻射化學中試基地得以批準并發展壯大起來,他們獨具慧眼,從戰略的高度重視核能的和平利用,讓后人銘記于心。
不能忘記,中試基地建設的成功是社會主義大團結、大協作的結果。上海先鋒電機廠、北京工業自動化研究所、長春應化所、武漢高壓所、吉林一塑、吉林六塑、上海原子核所等單位都為中試基地建設給予無私的、無條件的支持和幫助,每每想起都讓人感動。
不能忘記,中試基地開拓者們,當時由省內各化工單位抽調一批優秀青年參加基地建設,是他們堅韌的意志和決心,使中試基地發展起來。他們是:王雨天(吉達教授)、史天義(科大教育)、金光川(煙臺電纜)、周世良(高工)、鞏連生(研究員)、劉海生(高工)等人。
基地建設的前20年中,面對著十年動亂,技術落后,原料缺乏,信息閉塞的局面,而且僅有的兩臺200瓦小功率靜電電子加速器,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處境的艱難,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但這些對輻射加工的未來也曾感到茫然的人們,還是執著的相信國家已經投資幾百萬,一定有它的道理,不能輕言放棄,一定要堅持。一直到1984年,國家又決定投資700多萬元,引進大功率加速器,才迎來輻射化工的春天。他們為這一天到來獻出了青春,有的人在這里工作一生,一直到退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輻射化學研究所的老所長郭洪生同志,放棄機關處長職務,在所最困難的時候來所工作,為所發展傾注自己一生精力,直到退休。退休金雖不足700元,但他無怨無悔,甘當輻射化工發展“鋪路石”。
不能忘記,國內許多著名專家、學者都曾來基地,給予指導。他們是馬瑞德(上?拼螅、陸裕清(上?拼螅、哈鴻飛(北大)、陳欣方(吉大)、孫家珍(應化)、徐。☉、張麗華(應化)、齊翠珍(應化)、袁淳智(武高所)、屠俊良(上海電纜工程處)、劉峰(北京供電局電纜所),他們不僅為中試基地發展給予幫助與支持,而且在輻射交聯熱縮管及熱縮電纜附件推廣應用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在這里讓我們共同向中國第一個“輻射化學中試基地”建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們致敬。